轨交人民广场站1号口连接着一条不长的通道,在这条50余米长的休闲街两边立面,浓缩了反映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城市风采的英式、法式等建筑,此外还有老式小洋房、石库门里弄、有轨电车,使这条“1930风情街”成为了“穿越”回老上海的特色微缩景点,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来此“打卡”,跟上海装修网一起来了解详细情况。
老上海风情展示暂保留
清明小长假刚过,市民刘先生夫妇赶着热潮“白相”了大世界后,又顺路来到了位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下的“1930风情街”,老上海弄堂漫画、擦皮鞋卖馄饨的小商贩雕塑,略显昏暗的灯光衬出复古“穿越”的风情,仅50余米长的小街让老两口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刘先生注意到,相比此前,风情街的商铺似乎关了大半:“我记得之前这里还有好多家咖啡馆、茶馆,和一些小店铺,难道这风情街也要关了?”
相关人员走访发现,虽然“1930风情街”的顾客此前多以外地游客或地铁乘客为主,人气并不算很旺,不过如今的风情街上,饮品、餐饮类店铺,以及此前较多的美容美发、饰品类商铺几乎不见踪影,还有一些店铺在门外挂出了“清仓大处理”、“迁址公告”等告示牌,一名店员告诉相关人员,自上月起风情街附近的商铺就开始撤离或搬迁:“基本上都是房租到期了,有的搬去了香港名店街,有的就干脆换地方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规划馆已有整体改造的打算,而“1930风情街”也被纳入改造范围内,因此现有商铺租约到期后,暂不考虑续租:“目前改造方案还在审批过程中,具体时间暂未确定,不过在正式启动整改前,现有的老上海风情展示仍将保留。”
商业“双子星”人气平平
作为沪上地下商业广场的代表、人民广场地下商业的“双子星”,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购物中心在多年前曾经是沪上年轻人聚会地的不二之选,然而近几年,随着周边商业之间的同质经营,以及电商带来的冲击,主打价格便宜、款式新潮的服装生意的迪美、香港名店街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相关媒体两年前就曾报道过,两商场压缩服装店比例,以餐饮服务业取而代之,打算通过留住年轻人的“胃”,达到留住年轻人的“心”的效果,如今的情况又如何呢?
相关人员昨天走访看到,工作日的午后,以周边白领、游客为主要客户群的餐饮商铺已进入了一天中的生意淡期,香港名店街中大部分以“轻时尚”为主打的商铺也并不热闹,一名化妆品柜台的工作人员告诉相关人员,非节假日时段的确客流稀少,周末或者平时的傍晚会好一些。
迪美购物中心在去年刚刚完成了一轮初步改造,以往人们印象里挤在入口处的鞋帽柜台已消失无踪,“杂牌”服装小铺面也被以韩流百货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商业业态取而代之。不过,相关人员注意到,购物中心外围的部分区域商铺仍处于空置状态,已开业的服装、饰品等店铺也人气平平。
相较之下,游艺项目的人气明显高出不少。在迪美最老牌的某电玩城中,几乎每台抓娃娃机前都站着一两个年轻人,而一旁的4D赛车、VR射击项目等也颇有人气,据了解,在此前的整改中,迪美购物中心还陆续引入了包括探险者世界、微影院等休闲娱乐业态。一对年轻的情侣表示,来迪美主要是冲着游艺项目:“买衣服、吃的哪里都有,倒是这里的抓娃娃机比较全,有些新的项目还挺有意思的,反正交通方便,所以一直过来玩。”
迪美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场改造后人气有了一定提升,但相较此前的预期还有一段距离:“新一轮的经营调整方向还在研究中,预计将于本月中旬公布。”
[业内分析]
地下商业定位应与地面商业形成交叉互补
有业内人士在分析核心商圈地下商业街时曾指出,此类商业环境拥有独一无二的城市绝版地段、商业氛围浓重,且客流量有一定保障,其对商家的吸引并不亚于,甚至会超出地面商业形态对商家的吸引力。
该人士指出,无论是风情街、香港名店街或是迪美购物中心,都地处坐拥三条轨交线交汇的人民广场站主要出口,再加上良好的群众基础、客户口碑,今后所要做的还是寻求自己的定位方向:“可以考虑通过主题化定位路线,打造针对性明确的青少年、数码、游艺等主题,在项目体量足够的前提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吃喝玩购’一站式消费供给。不过必须要注意,地下商业定位应与地面商业形成交叉与互补,才能使地下商业主题有足够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上海装修网为您分享的上海城市规划馆整改,人民广场老上海风情街或将消失的相关信息,无论是风情街、香港名店街或是迪美购物中心,在以后的发展中,都要寻找自己的定位方向,寻找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