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内部空间。
教堂常有尖顶、尖券这些元素在怀恩堂都没有得到强调突出。
教堂何其俭朴
当我们告别苏州河北岸,离开景灵堂、鸿德堂、闸北堂这些位于苏州河以北的著名宗教建筑时,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时代作了暂时的别离,因为接着我们一一探访的教堂,它们的诞生都是在20世纪之后,如同已经推出过的诸圣堂。
还是回到苏州河南面的精彩土地上,距南京西路百米之遥的围篱中,怀恩堂是繁华之外的一处静谧。
法式梧桐的树冠让本不宽阔的陕西北路变得愈加紧凑。也如同怀恩堂所处的这条闹中取静的马路一样,它作为宗教建筑却是显现得内敛而不张扬,例如教堂常有尖顶、尖券这些元素在这里都没有得到强调突出,这大概也与这里曾经作为浸信会教堂的缘故有关。呈现在建筑物正立面上的是前面主入口建筑以及东南角的钟楼。入口处的门厅用两层楼高的三联拱券支撑起来,而钟楼与紧邻的门厅建筑皆是平顶,外墙是俭朴的红色外墙,仅仅在外立面的檐口部位用白色圆弧和圆点等浮雕图案稍作了修饰,这就是为什么怀恩堂一眼看上去竟然显得如此的平易近人了。
门厅南侧耸立着怀恩堂三层高的钟楼,两段式,腰部同样是用白色浮雕带作为装点。没有奇特的屋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近一层楼高的红色十字架,在南京西路摩天办公楼内的人们俯瞰周围繁华的街区时,多半能够在复杂的地貌中靠这一抹红色辨认出被梧桐和高楼掩映的怀恩堂。
教堂主体的部分则紧贴于门厅和钟楼后侧,其外形与大多数的教堂相似,屋顶为三角形。
虽说建筑的外部雕饰不多,但这座教堂的内部空间却有惊人的一面。也许是相对狭小的门厅给了初次造访的我们有一定的错觉,只有在走进主堂后我们方才意识到它的跨度要比行人在外目睹获得的感受要大得多。
用数字来说话吧,在礼拜天,整座教堂最多可容纳下2000余人同时礼拜,这样的容量在上海众多基督教堂里是数一数二的。室内的布局一如其外部一样朴素,没有廊柱,从墙面一直到天花,只有连成一片的白色。内部结构可简单地划分为上下两层,包括一层的大堂与二楼的挑台。菠萝格木制成的长凳一排排在室内铺开在空旷的大堂里。正前方是高出地面一米有余的圣台。并没有区分主礼席与讲道席,而是设置了一座讲台。
更有趣的是,这里的圣台上也没有悬挂十字架,而是将十字架的图案制作在了圣台后方的彩绘玻璃之上。我们站在二层的挑台上,整个空间包括楼下的圣台尽收眼底。大堂、挑台、圣台就这样简洁地组合成了整个内部空间。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座布置更似会堂的教堂。
关于此中原因,怀恩堂的宗正长老解释说是因为过去浸信会思想的影响。浸信会是一支看待人的精神修养远高于外在形式装扮的教派。而一度作为浸信会教堂的怀恩堂,它在建筑的形制和装潢上所下的功夫因此就远远不及其他教派的礼拜堂了。
也曾漂泊坎坷
可多少人知道,怀恩堂的创立也是源于苏州河北岸的虹口。
早在1902年,美南浸信会的乐灵生牧师在狄思威路即现在的溧阳路买下土地,开办学校,同时成立了一座教堂。到1910年,万应远牧师再添置土地,在今溧阳路四川路大兴土木,把晏摩氏女中搬迁至此,原教堂也正式被命名为怀恩堂,而那晏摩氏女中往后就是今天北郊中学的前身了。
来到20年代后,上海加快了她兴起的步伐,北四川路沿线的地价也水涨船高。怀恩堂连同学校的土地旋即被教会出售,并在1924年落户东宝兴路四川路。在随后的岁月里,溧阳路建起了一幢幢洋房别墅,过去教堂的影子荡然无存。很遗憾,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想象的余地,旧怀恩堂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只有一串抽象的年份数字。
直到淞沪抗战爆发后,怀恩堂为躲避战乱,被迫迁至公共租界内,在最初的几年间,教会只能靠租用其他建筑勉强维持,一度租借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平安电影院楼上,但不久信徒即增长至数百人,狭小的空间再次紧张。无奈之下,在1940年后买下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上一处学校地皮作为新址,着手重建礼拜堂。至此,怀恩堂终于落户于今天的陕西北路与北京西路相交之地,但其过程绝非容易。当日本于1941年末向西方国家宣告了其狂妄的野心之后,对于上海而言,孤岛时期随之结束了。日军占领租界,一切建筑材料都被日军当做战略物资来严格管控。
怀恩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重建,因为建材严重匮乏,最初只盖建了一层楼,据说连使用的砖头的规格也参差不齐,粘合剂则用泥土将就替代。新堂在1942年竣工,到抗战后期条件稍有改善时,才加盖了两层,基本接近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样貌了。
在当年战乱背景之下建起的房屋,其建筑质量也可想而知。在1998年时,建筑内部墙面出现裂隙,经鉴定已成危房,怀恩堂必须面临一次脱胎换骨般的大修。大修之前,砖块之间的粘合土许多因风化脱落,从而在砖墙上形成一条条的缝隙,墙面已不成整体。“就好像一个大力士一拳就能把墙壁打穿一样”,宗长老形象地向我们描述着当时岌岌可危的情形。
问题是,整修工程如何展开?老朽的墙体已不是小修小补可以挽救得了,若是拆除重建,又恐怕这样一座优秀历史建筑将在市民的记忆中模糊。两难之下,折中的方案出炉:建筑本身还将修缮,但是要确保工程之后的怀恩堂保存原貌。
2001年圣诞节,当教友来到焕然一新的怀恩堂,发现他们记忆中的大堂就在眼前。大修后的怀恩堂依旧保留下了西面一块相对完好的山墙,其他部位都是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进行了重修,整个工程规划严谨,今日才得以留存下这座珍贵建筑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