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古汇查公馆始建于1920年,是座典型的上海百年老宅,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上海的查公馆—上海老宅照片,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上海查公馆地址—威海路于1901年筑成,以“大中里”为首的石库门建筑群因此拔地而起。从山东来沪闯荡的邱省山、邱渭卿兄弟,因购得德国商人一批廉价颜料发了大财。利用此款,他们在该地块建造了东西两幢3层楼房,兄弟俩各居一幢,人称“邱氏住宅”(也称“邱家花园”)。
但“邱氏住宅”很快换了主人。有一国人兴办的“民立中学”因设在南市的校舍毁于一旦,校方几经周折,在威海路找到了家道衰败、急于售屋的邱家,于1937年将这2栋楼房做了校舍。
没过两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东楼的一边塔顶,为求对称,另一边塔顶也连同拆去。东楼一直作为校舍使用,而西楼于上世纪90年代因校舍扩建而被拆除。剩下东楼于1999年9月23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定为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挂上《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的铜牌,直至2004年民立中学迁至威海路新址。
因旧区改造之需,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和太古地产有限公司于2002年联手出资,接受“大中里项目”这个巨大的改造工程。投资方想方设法保护了出让地块中的这处历史遗迹。
保护历史优秀建筑,一是保存,二是移位。从2010年1月26日开始,经
过缜密调研和精心设计,在计算机的同步顶推系统控制下,由液压千斤顶推动,这幢总重3300吨的老建筑以每分钟约2厘米的速度,向着东南方向缓
缓滑动。
但由于长年缺乏很好的维护,建筑结构不规则,平移过程中受力极不均匀,增加了平移工作的难度。施工方精确测定各点位移,随时发现移位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将庞然大物的移动当作绣花活来做。经过13个日夜的奋斗,这幢老建筑终于被平稳地移到预期目的地,且爬升40厘米的高度,完成了57.3米的新生之旅!后又经数年的整体精心装修,这幢曾经的“邱氏住宅”、“民立校舍”脱胎换骨,以“查公馆”的新名字与世人见面。
2018年5月19日,查公馆揭幕展精彩亮相。查公者,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创
始人查济民也!查家名人辈出,有查慎行(清诗人),查良铮(穆旦),查良镛(金庸)。查济民一生传奇,从上世纪30年代筹建大明染织厂起,历经战乱,对保护和复兴中国的纺织业做出了不懈努力。移居香港后,他仍怀赤子之心,成为首批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的获得者。
上海太古汇查公馆——以查济民的姓氏命名的这幢百年建筑,实至名归!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花了近8年时间对查公馆进行全面修缮。依据旧图纸原样恢复,真正回归“邱氏住宅”的设计原貌。“查公馆”南面依然是巴洛克风格。一层大门上有人字形屋面,下面四根水泥柱子嵌入墙内,犹如卫士。楼顶的S形山墙给人活跃之感。二层为拱形门洞,设券柱外廊,大胆使用爱奥尼的立柱式样。底楼的石材方柱支撑整个大楼,雄壮有力。立面上横向几条水平线脚,外观厚重雄伟。
正面看去,一色整片的仿石材墙面,简洁明朗。上下门洞宽敞透亮,大门的彩色玻璃,映入眼帘。2楼长廊腰线以下均采用宝瓶栏杆,整齐划一,饱满丰盈。窗户上有矮檐,下饰板壁,略带有几分古意。二层和三层为清水红砖墙,线条清晰,有很强立体感。已经补充修建的四层盔顶,突兀而起,重现当日风采。不多的几级台阶,迎客上下,委婉轻柔。
“查公馆”北面则是中国江南传统的“雕栏画栋”。U形的门前空地恰似一个室外天井,绿茵铺地,悦人眼球。3楼的阶梯式屋檐,让人联想起石库门的“老虎天窗”,与江南民居同祖同宗。那弧形的金属栏杆,吉祥花纹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室内装修也颇具匠心。大厅与南北长廊均铺满由红、黄、黑三色马赛克混拼而成的地砖,保留了原来交错蜂窝状的花式图案,色彩鲜艳。各层走廊上的巨大弧形吊灯,古色古香,不同凡响。唯一与“邱氏住宅”不同的是,“查公馆”里新增了一座很有“老克勒”腔调的电梯,有着拉式的铁门,电梯运行的指针。
“查公馆”将一尊93岁查济民拄杖站立的铜像、一块“大中里”弄口的牌匾、一块查氏企业生产的上过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绸巾,作为“镇馆之宝”,让人知晓“查公馆”的来历和“查公馆”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