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较高培训期盼强烈
有关研究表明,目前“90后”务工人员约占来沪务工群体的20%左右。市总工会去年成立了新生代来沪务工人员队伍状况调查课题组,由宝山区总工会牵头,普陀、奉贤、崇明、建工等8个单位工会参与,问卷调查了来沪务工人员1400余人,访谈48人。
相比起老一代务工人员乃至“80后”,“90后”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受访者中,“90后”务工者小学文化程度只占0.9%,初高中比例较高,占8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9%。但调查报告同时显示,“90后”职业技能较为欠缺,70.8%的受访者没有任何技术等级证书。
调查显示,在培训需求上,“90后”学习培训愿望比“80后”更强烈,选择“想参加学习培训”的受访者占68.0%,这一比例在“80后”中占61.9%。在“对企业最大的愿望”中,选择“参加技能培训”的占54.1%。调查者认为,“90后”目前时间、精力、兴趣较为充足,家庭压力较小,应给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学习培训平台,提升能力素质。
就业“短工化”倾向显著
由于入职时间短、技能水平低,“90后”往往处于一线或最底层岗位。“90后”来沪务工人员就业的行业倾向性明显,在传统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工作比较辛苦的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比例继续下降,在服务业领域就业比例有所上升。
有研究表明,“90后”工作流动性大,“短工化”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一些“90后”几乎每个月更换一次工作。“频繁地跳槽,反映了他们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迷茫。”调查者说,四成“90后”务工人员选择工作没明确意图:“没别的技能、只能干这个”、“暂时过渡”、“没想那么远”。
“90后”新生代权利意识强,在对待加班的态度上,仅17.8%选择“不愿加班,但为保岗位只能服从管理”或“不得不通过赚取加班费来提高收入”,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适当加班是可以的,但休息权必须得到保障”。在劳资矛盾方面,34.4%的人认为“规章制度过于苛刻”、“劳动者缺少表达意见的渠道”。他们对获得平等就业权、劳动保障权、话语表达权等要求强烈,对同工同酬的期盼很高。
此外,“90后”创业意识也较强烈,超过半数人对未来的愿望和追求是“学点本事,以后自己创业或做点生意”。调查者认为,“90后正处于职业初期,他们有着良好愿景,但缺少明确职业规划或创业指导,还处于不断调整适应探索阶段。”
生活方式趋同于城市青年
在这次调查中,受访者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的占36.1%,3000元以上占10.6%。高昂的房租成为他们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往往租借于城中村和设施配套相对落后的城郊接合部。尽管如此,每月少则两三百元、多则八九百元的房租支出仍占了收入的相当比例。
不过,在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上,“90后”来沪务工人员开始趋同于城市青年。半数受访者将“手机和上网”作为收入开支中的第二位。他们中不少人是“月光族”,每月收入“有剩余”的只占19.8%,有4.3%的人需要家里补贴。研究者说,“这些与老一代来沪务工人员省吃俭用贴补家用完全不同。”另外,他们中有近1/4的人一直生活在上海,对老家的感情不强烈。
一些远离家庭的“90后”务工人员,感觉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其中占前三位的休闲方式分别是“玩电脑上网”、“看电视电影”和“休息”,不少人希望企业“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关心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
调查者认为,“90后”新生代已成为来沪务工人员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他们的特点,需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各级工会要在权益维护、教育培训、服务管理、困难帮扶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