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的客厅里,有两个特别的老物件,一个矮柜,一个过去上海人家里都有的“555”牌木座钟,都是老房主留下来的两个老物件。我们把这个家的风格定成一个沉稳的格调也是源自它们。
在头顶上像阵列排开的梁架特别吸引眼球。装修房子的时候,打开吊顶看到它们,我们就决定做一个完整的保留,以前地板上的编号、木梁边上小的三角撑都看得见。当然,现在的它们都只是装饰性的作用了。我们做了一个混凝土现浇的框架结构藏在原有梁和楼板支撑起的老房子结构里,满足现在生活需要的抗震、隔音。
客厅连着院子,加上有大面积的落地窗,空间足够大,光线足够亮,大家都愿意待在这里。我的儿子天天躺在沙发上看书,把楼上自己房间里的玩具都搬下来这里玩。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他回答说“因为大”。在我看来,他表达的是一种自由度:他在这个空间里足够自由,足够放松,看得到外面院墙上小猫在墙头爬,蝴蝶在院子里飞。
老房子经历历史上许多次小规模的拆搭,在原先天井的位置、现在一层半老人房间的旁边有了这样的一个小露台。一个人可以在这喝喝茶、看看书,甚至什么都不做,单纯望望天。
再上半层到二层,一个西式厨房加小一些的起居室,是家中更私密的空间。起居室后面更明亮、更活泼的是小朋友的房间。对比由胡桃木、水磨石打造的一层客厅,这里从橱柜到床铺都用了蓝色的元素,海洋一样的感觉。我们家儿子爱动、外向,甚至可以说喜欢闹腾,房间风格跟他性格很匹配。
现在买精装修的房子,房间格局都是主卧室里套着主卫、衣帽间,书房另做一间。在这套老房子里,我们把主卫和衣帽间丢去二层半的空间里,把书房与卧室合并在一起,更合乎我们喜欢睡前看看书、甚至早起办公的生活习惯。
三层是我们重点去设计的一个房间。这套房子的位置比较特殊,处在一排新式里弄的最东边,屋顶在这里是一个三坡的顶。像三叉戟模样的屋架,早上躺在床上一睁眼就能看到,特别地酷。当时装修打开吊顶的时候,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梁架上用粉笔字写下的“84年”,应该是历史上房子进行二次装修的时候留下的痕迹。84年正好是我跟我太太出生的那年,似乎冥冥中就跟这个房子有了缘分。
在这个房子里面我们自己本身又是住户,又是设计师,我们一边从老房子里去挖掘一些我们原本的生活记忆,又将接下来我们自己生活点点滴滴的积累加入到这个房子里面。我想未来有机会的话,可以把上一任房主再邀请回来,看看现在这个房子焕发新的生命之后的模样,同时她还可以对着老照片回忆房子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