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装修网

400-680-0011021

装饰公司

  • 装饰公司
  • 家居建材
  • 设计师
  • 工长工人
  • 效果图
  • 搜文章
  • 搜产品
  • 搜视频
如何挑选装修公司,大数据来帮你!

老建筑成就独特新气质 上海中心城区街道改造美上天

来自:sh.zhuangyi.com日期:2017-06-12 09:50:40
上海最美街道的名单在已经赢得了很多人的前去关注,而且,对于具有街道断面尺度、高宽比、丰富的街道设施、绿化以及街道空间特征的街道更是大受欢迎,那么,老建筑成就街道独特气质的同时,还欠缺哪些因素呢?跟上海装修网来关注。

不久前,一份上海最美街道名单出炉:衡山路 、南京东路、武康路、甜爱路、南京西路、淮海路、大学路、新华路、苏家屯路、思南路、湖南路和复兴中路上榜,这12条街道是人们最愿意到访与漫步的马路。这些马路大多拥有较为适宜步行的街道断面尺度、高宽比、丰富的街道设施、绿化以及街道空间特征。

但是,上海装修网发现,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在这份名单背后,或许还有些问题可以探讨:最美街道为何市中心居多?郊区与新建街道还缺少点啥?上海的街道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气质?

上海老建筑改造

衡山路一处百米围墙上,28幅铁艺画作品让路人眼前一亮,为街道带来独特的艺术人文气息。

可步行性好,上海街道本就“自带光环”

什么样的街道可步行?国外学者为街道的可步行性设立过科学的测度指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此前做过多次上海城市街道的调查。,其相关建议还被写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他最近的一份研究列举了“街道步行性”的科学指标:徐磊青提出,街道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步行需求分5个层次,分别是可行性、可达性、安全、舒适和愉悦;有学者提出,构成街道可步行性品质有4个因子,因子1包括商业多样性、独立商店、个性和渗透性,因子2包括公共座椅、人行道宽度、遮阴和建筑立面艺术,因子3包括商业座位,因子4包括公共场所。综合众多学者理论与测度指标,徐磊青认为街道步行性有几个指标比较重要:人行道的品质、商业界面、过街设施、高品质建筑立面、座椅、灯光和树木。

上海中心城区街道改造

武康庭位于徐汇区武康路374号与376号,前面的红砖老洋房是民国时期外交官的宅邸,后面的白色楼宇是原上海仪表局的办公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

如果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上海街道的可步行性,会怎么样?

“总体非常好,上海街道的可步行性要比外地很多城市的街道都要好,特别是市中心的街道。”徐磊青说。

上海街道“自带光环”,这与上海街道最初的规划设计不无关系。“上海市中心不少街道形成于上世纪早期,当时汽车还没有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街道主要是为了步行、抬轿子、开马车而规划设计,所以,这些街道的尺度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街区不大、路网密集。只是后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机动车的大量发展,上海有些区域需要在交通上起到导流作用,就新建与扩建出一些大马路,当步行者的红灯等待时间变长了、街区变大后,这样的街道给步行者的体验就变差了;而原来有部分适合步行的街道,在机动车大量出现后,由于需要让位于机动车通行,一些绿化与非机动车道被取消了,这些街道的步行体验性也变差了。”

如今,市中心大量街道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小尺度,一些支小马路近年还渐渐打磨出自身特色,成为吸引人们闲逛的“网红”街道。

比如,武康路,充满浓郁欧陆风情的道路旁种满高大的法国梧桐,在路面上加铺一层金黄色落叶后,整条路如一幅流动油画;桃江路,曾是宋庆龄最爱的一条散步道,拥有大名鼎鼎的普希金雕像、由20万块经精良工艺裁琢的花岗岩石料铺砌的弹格路,不少文艺男女跨区来这里感受“小清新”气息;进贤路,充满市井气的上海小街,有些破落的老式里弄和上世纪80年代特色的两层楼厂房,间或夹杂着烟纸店、衣服店、小饭店,外国游客喜欢在这里体验上海的“浓油赤酱”味道;思南路,静谧之极,沿街20多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大部分民居样式,简直是上海一条老建筑历史长廊……

上海老建筑街道改造

好的规划,能让人与街道发生化学反应

浦西,半淞园路一带,城市最佳实践区在世博会后进行了二次更新,世博会当年遗留下来的场馆经过改造,吸引了不少创意产业、街头咖啡馆等入驻,活水喷泉、玫瑰园等别致景观也被引入,附近街道当初被设计时的尺度就不大,这样的街区按理说是适合步行的。不过,不少规划专家都觉得,这里的可步行性目前还差了一些。

上海中心城区街道改造

上海最浪漫的马路——甜爱路,是情侣们双休日“瞎逛逛”的好去处。

主要是少了一点“人”的味道。徐磊青说,充满人类活动的街道,才是有吸引力的街道。国外有“Window shopping”(橱窗购物)的说法,是指不买什么东西,就在大街上随便逛逛,看看街边橱窗里的陈设,是一件很怡心的事情。让人赏心悦目的不仅是透过橱窗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看到的人的活动。

离开市中心、建设比较后期的街道,特别是郊区的街道,往往就缺少了人气。因为街道两边功能太单一,让人看着单调、乏味,住在周围的人都不一定愿意经常去走走。

“一些尺度大的街区,其实可以‘骑车漫步’来弥补。但这样的街道除了整洁、绿化要好之外,更重要是的要有人气。”徐磊青说,要让街道成为社区的延伸,提高居民或者游客对街道的使用率,比如在街面上增加更多带有社区服务性质的店面。

人气起来,人与街道就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人对街道的使用率提高后,就会对街道产生正面的看法。 一旦居民或者游客对街道产生正面看法,比如,认为这条马路对生活很重要,下班后就愿意逛逛、走走、看看,一条街道慢慢就有了漫步的人气。而当街道上有了人的活动,就会明显提升街道的可观赏性,反过来促进人的二次活动。人们在街道中的活动时间越多,参与的活动种类越多,此时人们在街道中进行的很可能就不仅仅是通过性活动,而是更加多样化的活动,因此人们对街道的感知评价也会随着时间和参与度的提高而变得愈发深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主要设计者,在上周举办的一场论坛上他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提了不少建议。他说,城市最佳实践区要转型为活力街区,但现在开放出来的界面还不够多。建议有些建筑不要整幢租给企业,只是将上面部分租给企业,底层可以引入一些能增加人愉悦感与参与感的商店、咖啡馆等业态。

老建筑成就街道独特气质,但还欠开放

10年前,上海将12个历史风貌区内的64条小马路定为“永不拓宽”,即道路红线永不拓宽,而且街道两侧建筑风格与尺度也要保持历史原貌。

上海中心城区街道改造

开放老建筑,让游客和市民走进去看看,历史与文化才会生动起来。

复兴中路、长乐路、香山路、东湖路、武康路……一条条熟悉的街道,在不少老上海人心里,保留着那份童年的记忆。“许多人珍爱自己长大的地方,那里有点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总有一种被庇护并包容的感受。”海派作家陈丹燕说,“永不拓宽”的街道有种来自时光深处的意义,向人们解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

陈丹燕曾选择其中16条道路,作为她笔下的主角,标志性的红房子西餐馆、万国公墓、和平饭店等,化成了她承载故事的沙漏。 而在她眼中,这些小马路正是上海的特质。

小马路透出的上海特质,很多来自于沿线老建筑的风韵。在徐磊青主持的一项对上海可步行的商业街道的调查中,在步行者对于街道步行活动的感知指标中,建筑历史性的重要程度超过了过街斑马线密度、街道整洁和积极店店面密度的重要性。

老建筑让上海的街道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很多人漫步的理由。

但在专家看来,不少老建筑对行人与街道还过于封闭。“比如,陕西路(南京西路至淮海中路)一段,两边老建筑很多,保留保护得也不错,建筑对街道的渗透性很好;但是,游客和市民很难有机会,走进老建筑社区看看、感受一下。”徐磊青说,上海不少沿线有老建筑的街道都有这样的问题。而只有真的走进老建筑看看,历史与文化才会生动起来。

上海装修网获悉,徐磊青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可以将这些街道中有老建筑的里弄资源开放出来,作为城市公共资源。但因为不少老建筑里面都有居民居住,要让游客与市民的参观尽量不要打扰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可以发动住在老建筑内的居民,准许他们向游客与市民收取一定费用,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家门,作为向导向游客与市民进行介绍。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如何挑选装修公司,大数据来帮你!

免费设计在线报价

结合当地市场,大数据实时分析计算

手机版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