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四合院,三合院增加了一堵带有“仪门”的高墙,使其更具私密性,这成了徐女士辨认三合院绞圈房子的一大标志。这些临街的大宅门,朴素无华、毫不显眼,大门的正面只见由几根条石组成的门框,但跨进去,就别有洞天。“仪门是礼仪之门,她是宅主人接待来宾时的一种礼仪,并不是用来炫耀和装门面的,这是中国深藏不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的体现。”徐女士说。
她在青浦重固镇先是找到通波塘西街53号的单层带仪门的三合院,后来在附近的通波塘东街130弄2号找到一座二层楼仪门的三合院。
在三林镇东林街49弄14号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子中,原本残破的木质走马廊栏杆均已用水泥和钢筋混凝土构件作替换,“幸亏保存有仪门,否则我差点误以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公房呢。”
高桥镇季景北路692弄10号,是典型的带有仪门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子。“居民告诉我,在这种房子里,他们已经住了八代人,以前古镇里像这样的房子还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被拆掉了,非常可惜。”徐女士慨叹的是这些绞圈房子的未来,她所寻找到的80多座绞圈房子,有的已经得到修缮,有的虽然陈旧但仍有人居住,有的则是断墙残瓦、濒临倒塌的危房,且拆迁潮又一阵阵袭来,谁知道这些绞圈房子还能留存多久?
一位老上海人的寻根
关于“绞圈房子”,对它的零星报道和个案记录一直都有,可像这样在整个上海乡村和集镇进行地毯式搜索的,徐女士是第一人。
绞圈房子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上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古建筑民居形式,然而长期被忽略,至今也没有相关专业探索和研究,留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十分稀少。
徐女士对绞圈房子的探秘寻访,是一位老上海人的寻根,也是一位专业建筑师的梦想。
徐女士已70多岁,却一头扎进对绞圈房子的探秘。看到绞圈房子或年久失修,或随意改建,甚至成片拆毁,她扼腕叹息,能做的就是用镜头记录下来,作为研究的资料。
经她一手探访的这些绞圈房子被编了号,汇集成册并出了书。书中,她首次披露绞圈房子的施工工法,基于大量实例的研究,她对上海绞圈房子的建筑形制及属性做了定位,并大胆提出,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其实是一回事,都属于绞圈房子,而石库门就是从绞圈房子脱胎出来的。业内人士评价,这是我国第一本撰写有关上海绞圈房子的建筑学专著。
她说起家族的那位先人,就是那位研发并亲手手工制成中国第一艘螺旋式汽船、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轮,为西方元素周期表翻译并命名,创办格致中学的近代科学奠基人徐寿。她说,家族里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一直影响着她的行事风格。她会把寻访绞圈房子这桩事一直进行下去,基于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石库门是从绞圈房子脱胎而出寻找更多的论据。
作为上海本地特有的古建筑,绞圈房子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而上海本地的市民也应该重视对老旧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这是老一辈人留下的智慧财富,应该好好守护才是。上海装修网关于绞圈房子的故事就说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爱老旧建筑。